解说员呼吁取消中性名:联赛不能缺了投资人,网友:还是避免长痛

2025-01-13

咱聊聊中超这几年的变化,那可真是让人唏嘘不已。

就说 2021 赛季吧,中超刚开始推行中性名政策,当时有 16 支球队参赛,好多队伍都还沉浸在金元足球带来的风光里呢,砸大钱买大牌外援,比赛那叫一个热闹,球迷们也看得带劲。

可谁能想到啊,才短短三年,如今还在中超踢的球队就只剩下 7 支了。

这中间到底发生了啥?

那些曾经在赛场上意气风发的球队,怎么就消失不见了?这背后的故事,值得咱好好唠唠。

最近啊,解说员袁甲的一番话,在球迷圈子里可是炸开了锅。

他公开呼吁,得把中超的中性名政策给取消了。

这可不是随便一说,袁甲是有他的道理的。他觉得在咱中超这一亩三分地里,投资人那可是绝对的 “主角”。你想啊,要是没了投资人,这联赛还不得 “散架” 了?

其他角色,哪怕一时半会儿缺了,咬咬牙还能挺过去,可投资人要是撤了,那真就是 “灭顶之灾”。

袁甲还提到,就拿中超球队来说,要是能冠名,往好了想,一支球队一年卖冠名权说不定能有个两三千万,甚至更多,这对投资人来讲,可就是实打实的省钱啊,不用自己大把掏钱往里填了。

退一万步讲,就算冠名权卖不出去,那球队名字挂着投资人的企业名,好歹也能给企业做做宣传,提升提升品牌知名度,这也是个不小的助力。

他还举了建业投资人胡葆森的例子,胡葆森辛苦拉扯球队 20 多年,结果搞了中性名,感觉球队跟自己 “断了联系”,就像养了多年的孩子不能跟自己姓了,换你,你心里能好受?

投资人投了那么多真金白银,俱乐部不赚钱不说,连最基本的广告、品牌效应都捞不着,那谁还愿意接着投呢?这话说得确实在理,不少人听了都忍不住点头。

咱们再聊聊这中性名政策,它就像一把双刃剑。

一方面,足协搞中性名,初衷那肯定是好的。以前球队名字老是跟着投资人企业变,投资人一换,球队名就跟着换,感觉球队都没个根儿,球迷刚熟悉一支球队,名字又改了,多闹心啊。

中性名就是想让球队有个稳定的名号,不管背后投资人咋变,球队名不变,慢慢沉淀出自己的文化,往远了看,是想打造中国足球的 “百年老店”,这对咱中国足球长远发展,是有好处的。

可另一方面,咱也得承认,中性名带来了一些麻烦。最明显的就是球队名字没特色了,以前广州恒大、北京国安,多响亮,球迷喊着顺口,全国都知道。

对投资人来说,这问题更大,本来投资球队,想着能给自己企业打打广告,现在球队名没企业信息了,宣传效果大打折扣。就像胡葆森说的,养了 20 多年的球队,跟自己 “断了联系”,换谁心里都不得劲,投资人积极性受挫,对联赛发展肯定不利。

那咱再琢磨琢磨,是不是真就该把中性名政策给取消了呢?

这事儿还真得慎重。虽说恢复企业冠名,短期内可能会让投资人开心,也能吸引些赞助商,多些资金流入,可长远来看,说不定就有隐患。

一方面,要是球队名字又跟着企业变来变去,那球队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文化底蕴,又得散了。

球迷刚习惯新名字,又得重新记,心里得多别扭啊,归属感肯定大打折扣。

就像有些老牌球队,名字叫了十几二十年,大家都熟悉了,冷不丁换了,老球迷都觉得像丢了魂儿一样。

另一方面,要是过度依赖企业冠名,俱乐部还是没学会自己 “造血”,等企业一有个风吹草动,撤资了,球队又得陷入困境,这不是又回到老路上去了吗?

所以说,联赛管理层现在就像站在十字路口,取消中性名容易,但得想好后续咋整。

得平衡投资人的利益和联赛的长远发展,既让投资人看到回报,愿意投钱,又不能把联赛的未来给 “卖” 了。这事儿急不得,得好好研究,找到那个最合适的办法,让中超既能活下去,还能活得好,重新变回咱球迷心中那个充满激情、活力四射的联赛。

这事儿在网上也引发了球迷们的热烈讨论。有的网友觉得,投资足球,关键得是真心喜欢足球,认可足球市场的潜力,要是只想着挂个名打广告,那不是真心搞足球。

中性名虽然眼下让球队和投资人都难受了点,可从长远看,能让中国足球少走些弯路,就算现在疼一下,也比以后一直疼强。

不过也有网友反驳说,没钱说啥都是白搭,没资金往联赛里砸,球队咋发展?球员咋引进?比赛咋办好?没有投资人,中超联赛就是 “无米之炊”,根本玩不转。

这两边的说法,各有各的道理,也让这中超中性名的事儿,变得更加复杂了。

但不管咋样,咱球迷都希望中超能越来越好,球队多赢球,比赛更精彩,让咱这些球迷能一直有球可看,有激情可追。

这才是咱最关心的事儿,对吧?

另外,袁甲这一番呼吁,算是给咱中超 “把脉问诊” 了,把投资人的重要性和中性名带来的问题,都给摆到了台面上。

我们作为球迷呢,也都着中超能重回正轨,比赛越来越精彩,球队越来越有实力,让咱看球看得过瘾,重新找回当年对中超的那份热情。

这中超的路还长,希望以后能越走越好,真正成为咱中国体育的一张 “金字招牌”,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

推荐阅读